观察:电影《七声》不消费苦难 把普通人的故事写成诗
2023-06-28 06:15:09 淘票票

韩君倩导演清楚地记得,当年读小说时是怎样被“阿霞”击中的。她已然在脑海中不自觉地在勾勒着画面和声音,而且挥之不去:一定要把它搬上银幕,一定要把这样一部关乎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的电影拍出来。而这样的影片制作的确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韩君倩导演为之前后奔波了十年有余。

作为一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韩君倩导演的电影《钢琴梦》曾获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电影《月是故乡明》2019年入围了波兰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项。电影《七声》作为她的第一部剧情片到目前为止也荣获了“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长剧情片”等多项国际国内电影节的奖项和提名奖。


(资料图)

点击获取影片更多资讯

近几年来现实主义作品渐渐受到观众的青睐,但大多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是借普通人之名,书写大英雄的故事。电影《七声》作为一部关注普通人,记录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电影,它对普通人的态度是极为真诚和诚恳的。

《七声》真诚,真诚在完整地勾勒出了普通人的群像,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城市贡献自己的劳动,却在时代叙述中缺位。但在我们生活中,他们却从未隐身。他们是“缺根筋”的服务员阿霞、是勤劳能干的瑞香、是打工自考本科的志胜、是一心回家抱孙子的大厨王师傅、也是认命顾家的面点师根生。

电影原著小说作者葛亮2010年曾凭借中篇小说《阿霞》同时入围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虽抱憾折戟,但这一故事显然得到了读者和专家的认可。2022年,葛亮凭借小说《飞发》捧回鲁迅文学奖。

2023年,由《阿霞》改编的电影《七声》即将上映,这也是葛亮的作品首次被搬上银幕。葛亮这样阐述“七声”和他笔下的人物:“《阿霞》里人物众多,各有自己的声音和经历,且《阿霞》是这部小说集中的代表作,用《七声》作电影的片名也算恰如其分……他们都是你我身边的凡常人物,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零落,却能凝聚为和谐的和音。他们的伤痛与欢乐都是这时代的根基,可谓一均之中,间有‘七声’”。

《七声》诚恳,诚恳在电影没有为了戏剧冲突将故事夸张处理,整体叙事节奏、画面风格反而充满了诗意。取景江南,粉墙黛瓦的环境、长镜头的克制、评弹曲的使用都使得《七声》充满诗电影的质感,使得观众和主角们可以从艰难的生活中暂时逃离。让观众更容易从生活的艰难中,发现平常被忽视的普通人生命所具备的才能、美好和潜能。

中国的银幕上不缺少关注民生的电影,缺少的是温情的视角。但温情不代表掩饰,《七声》对阿霞的人生遭遇秉笔直书。无论是阿霞的躁郁症,还是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抑或是世故、冷漠的弟弟对她造成的伤害。阿霞好像一面镜子,通过发生在她身边的事情透射出生活的多义性、暧昧性和复杂性,也同时传达出生活的质感。这一切都使《七声》达到既具有关注民间冷暖的人文情怀,又具有打动人心的真实力量。

这对于韩君倩导演来说,并非偶然。多年前,韩君倩导演的长篇系列纪录片《乡愁》开拍,使她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乡土,走到了留守在乡村或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身边,对来自乡村的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和命运都有了更真实、更深切的了解和洞悉,也使她在拍摄《七声》时,有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因此《七声》并不通过卖惨、洒狗血引起观众的同情,这种同情是苍白无力的,更是对普通人群体的消费和羞辱。

《七声》的结尾定格在阿霞在远处对着镜头外的男主人公高喊“等我娃儿大了,我还去苏州打工”。没有逆天更改的爽文套路,也没有就此认命的不甘,但这已是惯常被人忽略的阿霞的一次放声。《七声》所传达的正是“对任何生命律动的尊崇和敬畏”。

7月11日,我们诚挚邀请您走入影院品味《七声》——这首关于普通人生命律动的诗。

来自淘票票媒体号:七声

初级